在美國,很多普通家長也會通過請教學校老師輔導員或參與家長訓練營接受培訓,而掌握較為專業的教育法則,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這些法則貫穿于美國從社會、學校、到家庭的少兒教育之中。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造健康環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比如,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由著孩子瞎吃瞎玩,不鍛煉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
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家長訓練營的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善于說好聽的話,尤其對孩子,無論他們做的如何,都常夸獎說:“干的好”,“太棒了”之類。這就是采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華人家長則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于用希望法則,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么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無論是拼體力還是斗智能和經驗。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斗強本來就不平等,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為目的。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家長訓練營認為對心理感情處于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